HEADER_START
HEADER_END
头条 > 健 康 > 正文

不吃主食?小心养生变伤身

2020-08-13.健康报

随着气温逐渐升高,大批夏季时令水果纷纷上市。


很多人认为多吃水果有益健康,不少老年人为了保养身体,此时甚至只吃水果,不吃米饭等主食。


如此养生可行吗?接下来带领大家从《黄帝内经》中寻找答案,一起学习中医的养生之道。


五谷杂粮才是养生的根本

《黄帝内经》说“五谷为养”,认为五谷杂粮是养生的根本。五谷是指 “稻、黍、稷 、麦、菽”,即大米、小麦、大豆、小米等,亦泛指所有谷类和豆类食品。


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以碳水化合物作为热能的主要来源,而生长发育和修补机体组织则主要依靠蛋白质。



五谷富含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质和脂肪等,营养配比很合乎人体需要,故“五谷为养”是符合现代营养学观点的。


为什么说 “五谷为养”?

首先,五谷杂粮都是植物的种子,能补养人体元气、阳气。

只要有土壤,一粒小小的种子便可以生根发芽,最终成长为一个新的生命。因为种子浓缩了植物的精华,具备旺盛的生命力,也称之为“生机”或“阳气”。

也就是说,我们吃主食的时候,不仅吃了各种化学营养物质,还吃粮食的“阳气”。五谷,也就是粗粮,没有经过细致加工而保持原始生机,所以其谷气充沛,补养人的元气最好。

其次,五谷杂粮可调养脾胃。

五谷只要撒在土地里就能生长发芽,而脾胃在五行中属土,在脾胃里播下种子,也就是我们人体所摄入的五谷,通过脾胃“以灌四傍”,人才能生生不息。


五谷杂粮的属性大多是味甘、性平、色黄,多归属于脾经、胃经和肾经,这些性味归经特点也决定了其养脾胃的功能。谷气皆入胃,散精于脾;脾气散精,输布五脏。中医认为,“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”,不吃主食,水谷精微无从摄取,气血无从生化,后天之本亏耗,容易导致气血不足、脾胃虚弱。因此,五谷杂粮等主食绝不可以不吃。




水果吃不对,养生变伤身

吃水果一直被大家认为是可以减缓衰老、减肥瘦身、降低胆固醇、补充维生素的良品,《黄帝内经》中言“五果为助”, 五果本指枣、李、杏、栗、桃,亦泛指各种水果和干果。

从中医角度看,人们在主食之外适当进食果品,可以调整阴阳、补充津液,某些水果和干果还具有补益心肾脾胃和润肺润肠之功。


水果的益处颇多,导致很多人不吃饭只吃水果来调理身体,这种方式并不可取。


中医认为,水果有寒热温凉不同属性,一般可以分为寒凉、温热、甘平三大类,而人也有平和质、气虚质、阳虚质、阴虚质、湿热质、痰湿质等不同体质,需要根据不同体质选择合适的水果。

简单来说,像大部分老年人体质虚寒,进食偏于寒凉的水果容易导致胃部不适,甚至腹泻,因此建议此类人群食用温热或者甘平性味的水果,如苹果、木瓜、橘子、桃等。




热性体质的人处于阳气旺盛的状态,如食用了热性水果,容易导致胃肠积热,火胜伤津,进而出现一系列上火的症状,如面部生疮、口干、大便干结等,建议食用凉性或者甘平性味的水果,如梨、柚子等。


总之,不管是寒凉还是温热性味的水果都不宜过量,更不能代替主食。成年人推荐每天的水果摄入量在200克~350克,饭后食用。



千万别陷入“过补”误区

《黄帝内经》中提出了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,气味合而服之,以补精益气”的膳食配伍原则,不管是五谷还是水果,或是肉类、蔬菜,都不能有所偏食。


要做到荤素搭配,合理饮食,饥饱有度,才能满足机体的营养需要。



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容易陷入“过补”误区。尤其是老年人气血阴阳、脏腑俱不足,而人体胃肠容量也有限,过量饮食会加重胃肠负担,久之则使脏腑亏损更甚。


因此,需防止“饮食自倍”和“膏粱厚味”,注意营养均衡,不可暴饮暴食。



文章来源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周利


文章标签

相关推荐

FOOTER_STARTFOOTER_END